4月9日与16日,沈阳化工大学理学院分阶段召开数理化公共基础课协同教学研讨会,聚焦课程体系优化、教学资源整合与思政育人创新,旨在通过强化协同联动提升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,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工艺类人才筑牢根基。学院领导班子成员、数理化课程负责人及骨干教师代表参会,会议围绕课程衔接、培养方案修订及“化工报国”思政案例融入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。

协同发力破解课程衔接难题。会议直面公共基础课“知识孤岛化”痛点,以理工工程工艺思维重构数理化基础课程生态体系。针对数学、物理、四大化学及专业课课程长期存在的教学冗余与衔接失焦问题,提出“知识拓扑重构-教学时序耦合-能力链式生长”三维联动方案。与会教师结合教学实践,提出建立“课程群”联动机制,通过集体备课、跨学科教研等方式,梳理知识脉络、整合理论实践(实验)、衔接课程内容、优化教学顺序。
动态修订培养方案对接行业需求。会议针对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工作,强调以“新工科”建设为导向,实施“需求牵引-动态迭代”的课程体系升级,重构“基础夯实-前沿交叉”双轴课程框架。结合化工行业技术发展趋势,动态调整专业课教学内容与学分结构。部分教师建议增设“人工智能+化学”“绿色化工中的物理原理”等前沿专题,并加强实践环节比重,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。

思政赋能擦亮“化工报国”育人底色。会议聚焦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“盐溶于水”式融合路径,以“化工报国”精神为引领,提出构建“学科案例+家国情怀”双螺旋育人模型。物理教研室将我国光学材料研发历程嵌入波动光学教学推导,数学课程通过侯氏制碱法工艺参数解密数学优化思想,化学课程将学校高峰课题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树立身边榜样,通过学科史与科技报国实践的深度耦合,使专业知识点成为传承科学家精神、激发使命担当的鲜活载体。学院党委书记徐平强调,要通过“大化工”情怀引领学生,让公共基础课不仅传授知识,更激发使命担当。
“公转”带“自转”构建教学共同体。会议总结提出“以有为公转带动有效自转”的核心理念,要求通过学院层面的顶层设计(公转),推动各教研室、教师个体(自转)主动创新。未来学院将成立跨学科教学督导组,定期评估协同成效,并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课程改革项目,确保公共基础课教学从“单兵作战”走向“系统作战”。
此次协同教学研讨会为提升公共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提供了新思路,理学院将持续深化教学改革,助力学校“双一流”建设与高水平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。